新闻中心
News
欧洲足坛近日迎来一项颇具争议的规则变动,据西班牙权威媒体《马卡报》独家报道,欧足联已正式通过一项新规:从2024-2025赛季起,欧冠联赛中未出场的球员若随队夺冠,也将获得冠军奖牌,这一决定迅速引发足坛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它体现了团队精神的包容性,而反对者则担忧可能削弱竞技体育的公平性。
过去,欧足联对欧冠奖牌的颁发有严格限制,根据原有规定,只有在本赛季欧冠中至少出场一次的球员才有资格获得冠军奖牌,教练组和替补球员的奖牌数量则由冠军球队自行分配,但通常不超过30枚,这一规则曾导致部分长期替补或年轻球员即使随队捧杯也无法获得官方认可的奖牌,例如2012年切尔西夺冠时,第三门将特恩布尔因未出场而未能获得奖牌。
新规的出台打破了这一传统,欧足联在声明中强调,现代足球更注重集体贡献,包括训练中的付出、更衣室的凝聚力以及替补席的支持,所有在欧冠决赛报名名单中的球员,无论是否登场,均有权获得奖牌,奖牌数量上限也从30枚增至40枚,以确保教练组和后勤人员也能被纳入表彰范围。
这一变革迅速引发两极评价,曼城主帅瓜迪奥拉公开表示支持:“足球是团队运动,那些坐在替补席上的球员同样承担压力,他们的努力值得被认可。”皇马中场克罗斯则持保留意见:“奖牌应奖励实际参与者,否则可能降低它的含金量。”
球迷群体同样分歧明显,社交媒体上,部分网友认为新规“更人性化”,尤其是对青训球员和替补门将等边缘角色更具公平性;但也有球迷调侃称:“未来欧冠奖牌可能变成‘参与奖’。”
新规虽意在体现包容,却也带来一系列竞技层面的隐忧,豪门球队的阵容深度优势可能被进一步放大,以曼城为例,其替补席常坐拥多名身价过亿的球员,新规下他们即便不登场也能“躺冠”,而中小球队因阵容单薄难以享受同等红利。
奖牌价值的稀释问题引发讨论,英格兰名宿莱因克尔在专栏中写道:“欧冠奖牌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代表球员在最高舞台的付出,若人人有份,它的意义是否会打折扣?”欧足联未明确说明资格认定的具体标准,例如租借球员或冬季新援是否需满足一定报名时限,这些细节可能成为未来争议焦点。
回看欧冠历史,未出场球员错失奖牌的案例屡见不鲜,2005年利物浦夺冠时,替补门将卡尔森因未出场未能获奖牌;2013年拜仁的替补前锋彼得森同样遗憾错过,若新规早实施,这些球员的命运或将改写。
横向对比其他赛事,英超和世界杯早已采取更宽松的政策,英超规定俱乐部可自主申请额外奖牌分发,而国际足联在世界杯中允许冠军球队为所有成员定制奖牌,欧足联此次改革,某种程度上是对国际趋势的跟进。
尽管争议存在,新规的推行已不可逆,欧足联秘书长马切蒂表示:“我们相信这能更好地反映足球的本质——胜利属于每一个为团队付出的人。”随着2025年欧冠决赛临近,这项政策将迎来首次实践检验。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关于“奖牌价值”的争论仍将持续,但无论如何,欧足联此举已为现代足球的团队定义写下了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