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报道
Wedding photos
选秀大会现场,零星掌声中夹杂着窃窃私语,一位球队经理低头刷着手机,漠不关心台上又一个名字被念出——这样的场景正在成为中国篮球年度例行公事的真实写照。
2025年CBA选秀大会刚刚落下帷幕,但关于其“鸡肋”属性的讨论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届选秀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球队选择“弃权”,创下历史新高。
多位球队管理层人士在匿名情况下表示,他们对选秀的兴趣正在“断崖式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开始跳过选秀,直接通过其他渠道进入CBA联赛。
2025年CBA选秀大会在上海举行,与往年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届选秀显得格外冷清,据现场记者描述,观众席空位明显增多,甚至有些球队代表也显得心不在焉。
数据显示,本届选秀的“弃权”次数高达23次,较去年增加了35%,这意味着在38个选秀席位中,有超过60%的席位被球队主动放弃。
某南方球队总经理直言:“现在选秀的质量和吸引力确实大不如前,很多球队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情绪在联盟内部相当普遍。
CBA选秀大会始于2015年,曾被寄予厚望,它是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旨在建立更加规范的人才流动机制。
早期选秀确实涌现出一些杰出人才,如2016年状元郭凯和2018年状元姜宇星,他们都成为了球队的核心力量,2019年,王少杰当选状元后迅速在北控队站稳脚跟,更被视为选秀成功的典范。
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选秀大会开始显现疲态,2023年,选秀前就被看好的球员不足5人,到2024年,这一数字进一步下降。
CBA各队的青训体系依然是人才输送的主要渠道,据统计,近三个赛季,通过球队自身青训系统晋升至一线队的球员数量是通过选秀进入联赛球员数量的三倍还多。
“青训球员从小就在我们的体系中成长,他们更适应球队的战术打法,而且忠诚度更高。”某传统强队的教练如此解释他们为何青睐青训球员。
CBA规则规定,每支球队可以注册18名球员,其中至少12人必须来自自家青训,这一政策客观上限制了选秀球员的空间。
CBA选秀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球员,但他们与职业球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数据显示,过去五个赛季,通过选秀进入CBA的大学生球员中,能够稳定获得上场时间的不足30%。
北京体育大学一位教练指出:“大学篮球和职业篮球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我们的训练强度、战术体系都远远落后于职业队。”
身体素质的差距也很明显,选秀球员的平均体重比青训球员轻5-7公斤,这在对抗激烈的CBA中成为明显劣势。
CBA选秀规则设计上的某些缺陷也加剧了其鸡肋化,按照现行规则,战绩较差的球队享有较高顺位,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能选到心仪的球员。
更严重的是,选秀权交易价值极低,在NBA,选秀权是球队重建的重要资产,可以进行多种交易,而在CBA,选秀权几乎无法用来交易,因为没有球队需要它们。
某球队经理坦言:“即使我们不需要新球员,也只能选择弃权,而不能用选秀权换取其他资产。”
有趣的是,对选秀的重视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北方球队普遍更倾向于依赖自己的青训体系,而南方球队则对选秀持相对开放态度。
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南方球队通过选秀选择的球员数量是北方球队的2.5倍,广东、福建等球队都曾通过选秀获得过不错的人才。
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地篮球传统有关,北方省份一直是传统篮球强省,青训体系完善;而南方一些地区则更需要借助选秀来补充人才。
从球员角度看,选秀也正在失去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年轻球员开始寻找其他途径进入CBA。
最典型的是“自主培养”模式:球员可以先与球队签订培训协议,绕过选秀直接加入球队,这种方式不仅让球员有更多选择权,也能让球队避免选秀中的不确定性。
某知名篮球经纪人透露:“现在有潜力的年轻球员更愿意直接与心仪的球队谈判,而不是通过选秀被随机分配。”
面对选秀大会的困境,篮球界人士提出了各种改革建议,有人建议将选秀与青训体系更好地结合,允许球队用选秀权交易青训球员。
还有人主张学习NBA的经验,增加选秀权的交易价值,让战绩差的球队能够通过交易选秀权获得即时战斗力。
更激进的建议是压缩选秀轮次,从目前的两轮减少到一轮,甚至只保留前几位选秀权,其余球员全部成为自由球员。
NBA选秀已经成为全球篮球迷关注的盛事,其成功经验值得CBA借鉴,NBA建立了完善的球探系统,对大学和国际球员有深入细致的评估。
更重要的是,NBA选秀权具有很高的交易价值,是球队重建的重要筹码,每年选秀大会前后,都会发生多涉及选秀权的交易。
NBA还通过乐透抽签系统平衡各队利益,防止故意摆烂,这些机制保证了选秀大会的悬念和观赏性。
CBA选秀正处在十字路口,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它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完全边缘化,甚至取消。
但如果能够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篮球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选秀大会仍然有可能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篮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已经意识到选秀大会面临的问题,正在研究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够让选秀重新成为CBA人才输送的重要渠道。”
选秀大会的命运与中国篮球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在篮球世界杯和奥运会预选赛接连失利的背景下,中国篮球需要更多的人才涌现。
场边那些心不在焉的球队经理们不会注意到,看台上仍有年轻观众眼神炽热——他们仍然梦想着有一天能听到自己的名字在选秀大会上被念出。
改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声“弃权”都在提醒:中国篮球的人才机制,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